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以十年期国债、国开债为代表的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出现连续快速上行,主要股票指数维持强势等现象引发关注。笔者认为,一系列长周期压制因素的系统性消解,房地产市场、汇率、制造业投资及全球经济等各个层面取得积极进展,带来了各方对于中长期经济前景预期的改变,引发“定价锚”漂移。
 
10月以来,在短期债券利率水平大体稳定、内外经济数据和政策环境没有明显不利变化的背景下,以十年期国债、国开债为代表的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出现连续快速上行,这引发了市场的普遍困惑和焦虑,并出现各种临时性的解释。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价格高位回调、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见顶回落、债市暴跌引发流动性担忧情绪等背景下,尽管周期板块有所调整,但主要股票指数仍然维持了此前的强势。
 
我们倾向于认为,一系列长周期压制因素的系统性消解,带来了各方对于中长期经济前景预期的改变,由此引发的“定价锚”漂移,是这段时期债券和股票格局变化背后的关键原因。
 
年初在金融监管政策冲击下,这些基本面因素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起来,近来随着政策冲击的逐步平息,基本面的因素因而更多地显现出来。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中长期经济前景预期的改变,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个显著的进展是在房地产市场层面。
 
基于新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我们测算了一二三线城市非合意库存指标。
 
可以看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一揽子刺激政策,造成了全国范围内房价的普遍上涨,与此相伴随的是2010年—2014年非合意存货的快速积累,这具有明显的泡沫化特征。
 
2012年以后,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开始低于通货膨胀和收入的上升速度,三四线城市房价绝对水平还有明显的下跌。至晚自2014年以后,全国范围的房地产库存的绝对水平开始高位持续快速回落,这期间的变化显示了房地产市场的去泡沫化。
 
分区域看,过去两年多房价涨幅靠前的二线城市,其合意库存水平已经大幅降至0以下。
 
房价涨幅靠后的二线城市以及广泛的三四线城市,存货的去化相对较慢,这与背后青壮年人口流入的速度更慢应该存在紧密的关联。但由于开发商大量减少新开工,存货2014年见顶以后也开始持续下降。特别是2016年,在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存货去化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以来,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的进一步上升,继续对库存去化形成接力。
 
如果假定存货去化维持2015年的速度,这一估计可能中性或略保守,那么到2018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非合意存货水平便有望下降到0附近。
 
事实上,观察上市房地产企业存货数据,也能够对以上分析做一个补充和验证。例如,上市房地产企业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2014年三季度达到最高点,随后开始趋势回落,目前已经与2010年底水平接近,这也显示,我们距离存货去化基本完成的时间节点并不遥远。
 
第二个显著的进展是在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和银行坏账风险等层面。
 
事实上,这些问题与房地产泡沫担忧和存货累积,很大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例如,房地产严重存货积压,造成投资和新开工的持续下滑,这加剧了制造业的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和制造企业的盈利恶化;同时,制造企业的偿债困难、房价地价的低迷,加剧银行坏账压力等。资本市场上,金融、地产、制造业等板块估值也因此遭到持续的压制。
 
由于市场自发的产能收缩,再加上行政性限产和环保执法趋严,工业品价格自2016年初以来显著反弹,工业企业ROE触底回升。这对于制造业投资的企稳改善、企业杠杆率的下降、降低银行坏账担忧等,都起到了有益的支持作用,这在过去一年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板块估值等层面都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第三个显著的进展是在汇率层面。
 
201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了比较显著的调整。此前的汇率高估对出口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应该也得到了一定的纠正。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贬值压力、资本流出和外储下降压力等也基本解除。
 
第四个显著的进展是全球经济的恢复。
 
特别是,此轮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恢复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这也许反映了多年调整之后,全球经济在出清道路上所取得的明显进展,也意味着未来增长趋势的更加稳健。
 
历史上,全球经济恢复进程的中断,往往来源于就业市场紧张、通货膨胀高企,或者金融市场上泡沫风险的累积和爆发。目前各国就业市场尽管改善,但工资增长和通胀压力不大;大类资产市场上,估值泡沫的风险似乎也不是很显著。以此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回暖趋势仍有望持续。
 
总体而言,尽管内外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融去杠杆冲击实体经济的风险也显然存在,但考虑到诸多关键领域的系统性改善,我们对于经济中长期前景持乐观展望,其对资本市场上“定价锚”的影响,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和讨论。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12月刊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299篇文章 53秒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