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太阳能板和大型洗衣机分别采取为期4年和3年的保障性关税措施。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还将对中方开出知识产权“巨额罚单”。此举引发各界对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的担忧。(特朗普贸易保护“组合拳”果然开打,太阳能板、洗衣机双双中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CF40编辑部访谈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复杂程度日益提升,中美经贸关系从高度互补变得越来越直接竞争,这一趋势未来势必日益强化;再加上近年来中美两国政治和营商环境所出现的变化,中美经贸关系看起来正在进入多事之秋: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争端加剧,并可能波及到投资等其他领域。
 
今年1月初,作为CF40访问团的成员,高善文参与拜访了华盛顿的政府部门和智库。谈及此行,他提到值得注意的几个事实和观察:一是在经贸问题上对华奉行强硬立场似乎是美国朝野两党的共识,并非特朗普个人的主张或共和党的单方立场;二是当时的气氛似乎是对华制裁等所谓贸易救济措施箭在弦上,很快发动,后续围绕知识产权、双边投资等领域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措施;三是传统上主张对华友好的美国商会的角色和立场可能出现了微妙变化,实际上不少对华的政策诉求可能来自商会成员的主张。
 
从这些情况看,美国对进口太阳能板和大型洗衣机征收关税只是一个序曲和开始,它似乎不是一个孤立政策,而更可能是一系列即将发生的中美经济争端的第一环。
 
值得讨论和深思的是,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势,这种争端和摩擦是否能够控制在现有的以WTO为基础的框架内来解决?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微妙变化?
 
高善文指出,有几个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第一,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中美经贸关系是互补性的,现在开始具有竞争性,而且这种竞争未来可能越来越激烈。过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都是原材料、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或代工产品,而从美国进口的基本都是附加值较高的技术产品,如飞机、半导体等,所以美国企业界愿意奉行对华友好的政治和经贸关系,这符合其利益,并形成了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国现在也在尝试制造大飞机,将来也许会在中国本土甚至国际市场上对波音飞机产生强有力的竞争。中国政府强力扶持半导体工业,一旦成功,对美国的相关企业无疑会形成重大的竞争威胁。中国制造2025所列出的行业,大多是战略性的高新技术行业,中国政府全力扶持这些行业的做法当然可以理解,但美国企业界感受到威胁和担心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其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政府保护和干预、不公平竞争等领域越来越大的抱怨。
 
第二,从在华盛顿听到的情况看,外国在华企业感觉过去几年中国的营商环境出现一定程度恶化,一些外商反映其在中国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实际上,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似乎也有类似的抱怨,即过去几年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苗头,在执行中一些政策和资源越来越向国有企业倾斜和集中,市场竞争不如以前那样开放和公平。这与外资企业的抱怨有相通之处。如果这种情况属实,可能也部分地解释了美国企业界的一些政策诉求。
 
第三,以特朗普的当选为标志,美国国内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潮流开始逆转,民粹主义抬头。尽管存在技术变化、金融危机等许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被简单地归结于全球化的原因,甚至主要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再加上中国作为快速上升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不经意之间成为许多问题的替罪羊。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中美经贸关系。
 
如果以上的观察和分析多少在理,需要警惕的是,其中的一些变化是趋势性和不可逆的,另外一些变化在较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扭转。在这样的微妙情况下,中国经贸关系就会步入多事之秋,贸易摩擦和争端时而出现,很难解决,并可能波及其他领域。
 
高善文指出,从这次访问来观察,一个明显的领域是投资。美国很可能收紧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投资的审查标准,也有可能对美国企业来华投资施加某种限制。在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担心美国甚至会拉拢其盟国共同实施针对中国的这种双向的投资限制,形成某种形式的围堵。
 
还有一个领域是目前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美国似乎认为中国是这一体系的最大受益者,而美国在批准中国加入WTO以后远没有获得其所期望的利益。
 
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已经转向双边策略。在与中国的争端中,是否可以依托WTO的多边解决框架?美国是否会突破WTO对其行为的约束?这对目前的世界贸易格局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尽管这一风险并非迫在眉睫,但其未来走向仍然值得关注和警惕。
 
从这些情况来看,既要维护和依靠目前的多边贸易体系,又要适当回应美国政府的关切,还要照顾美国企业界的部分诉求,同时要顾忌到民粹主义对其政策的牵制,并继续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对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299篇文章 53秒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