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注:本文为高善文博士在临汾一中高163班(1985-1988)毕业三十周年纪念聚会暨向母校赠送文化碑石仪式上的即席演讲。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一路匆匆走来,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可掐指一算,已接近天命之年,快到五十岁了。
张健同学告诉我,人衰老有三个特征:贪财、怕死、瞌睡少。我最近仔细对照了一下,发现这三个毛病都已经占全了。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早上十点钟还起不了床,很少有机会吃早饭;现在不管睡得多晚,早上六点多钟一定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由得感慨自己已经开始老了。
 
前段时间听朋友说,衰老的感觉就是“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他是开个玩笑,却引起我很强的共鸣。这几年来,每当闲下来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是做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想起在临汾一中度过的三年难忘的岁月,想起课堂上的老师,想起、并且特别想念当时的每一位同学。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机会与吉龙、崔勇、王学军等几位同学在太原一起吃饭。席间谈到,我们班高中毕业马上就三十年了,从来没搞过聚会,许多同学毕业以后就再也没见过,要抓紧张罗一下。如果今年不聚,下次动议就要到毕业五十年了。那个时候再筹备聚会,一个担心是到时候人凑不齐了,有的同学性子比较急,可能已经先走一步。所以三十年聚会一定要搞。
 
关于聚会的时间,当时就商定为2018年7月7日,就是今天。重要的原因是,整整三十年前的今天,1988年7月7日,我们走入了高考考场,此后就各奔东西。
 
感谢现代科技的帮助,感谢移动互联网和微信的出现,我们很快组织了一个班群。我们在群里正式提出这个倡议后,同学们的反应特别热烈,几乎是一呼百应,群情沸腾。大家群策群力,很快把失散多年,音讯全无,都不知道流落到江湖上什么地方的同学,掘地三尺,全挖出来了。
 
这次动员,基本上找到了所有与163有渊源的同学。绝大部分同学都激动地表示,一定克服困难,按期参加聚会。包括高二后进入文科班的同学在内,当时曾经在163班号下先后学习的同学共有八十多位,今天聚会差不多到了六十位,有些还是从美国专程赶回来,同学情谊真是令人动容。
 
三十年以来,至少对于我而言,与多半的同学都没再见过面,其他同学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昨天下午报到的时候,看到许多同学依稀面熟,却早已不是当年的红颜少年,大家很难准确地一一叫上名字,有时候甚至张冠李戴。尽管岁月的沧桑刻在脸上,但我们都知道,三十年以来,我们始终都在彼此的心里。
 
一走进校园,当年师长教诲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在眼前。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母校给与我们太多太多。临汾一中的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刻的理解,对教学、对学生极其负责任;同学们的学风非常好,彼此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切磋砥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受益良多。
 
在筹备三十年聚会的时候,我们也商量,看看尽我们的力量,我们能为母校做点什么。但我们又不知道母校需要什么。后来吉龙等与张校长进行了沟通,达成了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以班级的名义,共同捐资,为学校立一块碑石,作为我们163班永远的留念,作为我们163班三十年聚会永远的留念,作为我们送给母校永远的礼物。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今天举行这个揭碑仪式。
 
今天与同学们再次漫步在一中的校园里,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参观了母校恢弘壮丽的新校区以后,更觉震撼。说实话,这比我到过的不少大学校园的规模都更宏大,设施也更加现代化。我们为母校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骄傲,也希望我们捐建的文化碑石能够在母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点点、一点点的作用。
 
谢谢大家。
 
2018年7月7日早上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299篇文章 53秒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