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谢平教授和陈超博士将多年来在主权财富基金领域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付梓印刷,定名为《谁在管理国家财富?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笔者有幸受邀作评论以荐之。书评全文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书评:《谁在管理国家财富?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

高善文

 

大约在40年之前,当布雷顿森林体系摇摇欲坠的时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汇率制度的未来充满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市场制度的坚定信奉者开始鼓吹浮动汇率的优越性;在诸多相关论述之中,浮动汇率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预言或许引起了政策制定者最认真的注意。

 

在此后的几年中,半是情愿半是无奈,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很大程度上开始自由浮动,趋势延续至今。然而,也许令早期的自由市场制度鼓吹者始料不及的是,在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国际收支失衡实际上变得更加严重。

 

从更基本的意义上看,国际收支失衡不过反映了一国人民将其储蓄配置和投资到其他国家的一种努力,这一过程更大程度上成为汇率变动的原因,而非汇率变动的结果。

 

由于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更加熟悉,投资者具有本土投资偏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人类计算能力的飞跃,再加上此前在交通和运输领域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意识形态壁垒的消除,跨境投资开始变得前所未见的活跃,世界变得前所未见的小。

 

从横断面的数据上看,在这段时期,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其投资率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始松动,显示投资者本土偏好倾向出现了系统性的下降,也清楚地表明在本国之外配置自己的储蓄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选择,毕竟跨境配置储蓄至少可以收到分散化的好处。更一般地看,储蓄配置选择范围在地域和工具上的扩展无疑会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在此意义上,四十多年前自由市场制度鼓吹者也许并没有全错。

 

然而,近距离观察这一过程再次产生了一些令人好奇的疑问:为何在跨境配置储蓄的努力之中,国家开始逐步替代私人部门成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是把储蓄交给私人部门,由其直接投资到境外?为什么国家要把这些私人储蓄征集起来,以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国家和私人部门进行境外投资的合理分工应该如何安排?其合理边界应该在哪里?国家替代私人部门在境外进行投资有什么样的优点?有什么样的缺点?有什么样的风险?它们是如何操作的?这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国家管理汇率和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的努力?这是否以及将如何影响现今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运行?

 

如果认为这些问题只具有学术上的意义,那就错了。当2008年末,资本主义体系风雨飘摇的时候,华尔街向主权财富基金发出了救助的乞求。由代表国家和政府的主权财富基金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心脏提供救助,这对于自由市场制度的信奉者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说明,主权财富基金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神秘客人,已经没有人能够忽略它的存在。这也说明,解密主权财富基金,探本溯源,察微见著,分析其影响,预知其未来,已经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谢平教授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务界的前辈领袖,学养精深,又参与了中国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工作;陈超博士在过去数年间任职于中央汇金公司,一直致力于对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跟踪研究,著述丰硕。近日,他们把自己经年以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付梓印刷,定名为《谁在管理国家财富?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并由中信出版社面向社会发行,这无疑为主权财富基金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资料,也为普通人撩开了主权财富基金神秘面纱的一角。

 

由于两位作者都横跨金融理论和实务领域,又都处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和操作的最前沿,所以他们的文章既有浓厚的学术味道,又充满具体的政策讨论;既有对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广泛考察和比较研究,又有中国如何管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明确操作建议;既有对主权财富基金来源与趋势的宏观探究,又有主权财富基金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的微观分析;内容丰富多彩,讨论发人深省,静夜读来,如闻鸣弦击玉,良有收获。

 

当然,限于主权财富基金大多很不透明,数据可得性较差,再加上相关的学术研究仍然很不充分,书中有关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许多案例研究略显单薄;此外,从投资和资产配置的角度看问题,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两相融合,相得益彰。由于两位作者从事资产配置操作的阅历不深,在论及有关内容时难免有些生涩。

 

当然,考虑到主权财富基金的研究是一个正在开展的宏大的系统工程,这些瑕疵终究是可以理解的。套用一句客气话,唯其如此,作者才略陈固陋,以待来者。

 

(全文完)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299篇文章 53秒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