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市场对通货膨胀和股市之间的关系探讨很多,其中很多立足于美国经济金融史的现成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通胀与股市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且有趣,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情敌”关系,即开始时是“情人”,相互扶持,后期则变成“敌人”,互相伤害。适逢FT中文网约稿,因时间紧张,故口述大意由高伟栋先生捉刀成篇。全文如下,供大家指正。

 

通胀是股市的“情敌”

高善文

20119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自不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股市。当各国股指轮番上涨时,从业界到媒体,大家异口同声的称赞技术进步的不可阻挡,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前景,以及“永久”驯服了通胀和经济波动的英明的央行。当股指如今年以来这样迭遭大变,疲弱无力时,人们则开始讲起各自的悲观故事来。发达经济体哀叹复苏的乏力与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则在转型压力造成的慢性焦虑之外,更添上了一层通胀高位反复的燃眉之忧。人们偶尔碰到一起交流一下各自悲观的故事,更增伤感,哀叹股市无望,不如度假去也。

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担忧无疑是有道理的。业界本来预期6月份通胀见顶,结果7月份CPI微升,扰乱了部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准备金率缴存范围的扩大无疑是雪上加霜。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美国推出QE3看起来是个时间问题,欧洲债务危机的最终解决似乎也逃脱不了至少是部分债务的货币化。回想2010年下半年QE2推出后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人们不由得对输入性通胀的前景忧心忡忡。在这种内忧外困的环境中,我们理解市场关于通胀和中国经济增长真诚的担忧。

那么中国通胀的前景到底如何呢?下一步市场又将何处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追本溯源,厘清本轮通胀为何会上升的这样急促,高点为何会如此的难以承受,以及中国通胀波动的独特内在机制;也需要厘清通胀和股市之间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回顾过去三十余年的通货膨胀史,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被食品价格的波动所主导,而中国特有的饮食结构使得猪肉价格的波动尤为重要,业界甚至戏言之“猪主导了股市”,因为猪肉价格的起落和CPI的波动密切相关,而CPI的高低起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基调,进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政策预期。

既然猪周期如此重要,那么猪肉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其中不乏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想法。有人认为疫病和天气是主因。有人认为货币是罪魁祸首,猪也是个货币现象。有人认为猪群内部的大猪小猪能繁母猪等“猪口结构”决定了猪周期,因此一年有两百天奔波于各地猪场之间,实地调研母猪的真实存栏量。也许每个宏观经济的观察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关于猪的故事。

但有趣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关于猪肉不得不说的故事,大多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就是猪肉价格和整个经济范围内的价格压力存在着显著的一致性。例如在2004年和2007-2008年的猪周期当中,猪肉价格的升降与整体价格压力的涨落存在相当强的一致性,生产资料价格在快速上涨,各种服务的价格在涨,猪肉价格也在同步的快速上涨。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情况是类似的。实际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案例,即经济之中出现了广泛和持续的价格上升,但生猪价格在趋势性下降;我们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案例,即广泛的价格水平低且稳定,但生猪价格持续上升。通过仔细的研究历史数据,我们相信猪周期本质上是宏观经济周期的表象,而不是母猪的繁殖周期或生猪的补栏周期。

令人好奇的是,生猪价格周期为什么会与广谱价格压力存在如此强的同步性?关键的环节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过“压栏”进行的存货调整。实际上今年6月生猪价格同比上升超过70%的同时,存栏数同比上升超过4%,而猪肉的消费增速却出现下降,这暗示压栏行为,而非生猪短缺才是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仔细研究2007年生猪周转率的数据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压栏的影响。

需要同时强调的是,伴随中国经济在前几年走过刘易斯拐点,食品价格进入了一个趋势性的快速上涨通道,这系统性地抬高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中枢,使得许多低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并增加了拐点预测的难度。

那么,从宏观角度来看,通货膨胀未来的中期趋势是什么?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将发生趋势性的转折,今年3季度也许就是通胀的季度高点,8月份可能就会开始下降,到明年年中可能会从目前6.5%的高位回落到3%左右的水平。随着通胀的回落和政策预期的改善,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将得到阶段性的缓解。

 

一些研究者担忧美国推出QE3对中国通胀的不利影响,这当然有道理。但从历史上看。日本当年也多次尝试了定量宽松政策,其效果边际递减,以至于最后无声无息,甚至政策甫一落地,市场应声而跌,因为政策力度不达预期。因此未来联储如果确实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其效果以及对中国通胀趋势的影响都尚存疑。

 

那么,这又如何作用于股市呢?戏言之,通胀与股市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且有趣,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情敌”关系,即开始时是“情人”,相互扶持,后期则变成“敌人”,互相伤害。

 

为什么会早期会是“情人”呢?我认为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中国通胀上升多数时候根源于内需扩大,这时企业盈利会有很大的改善,第二是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滞后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当通胀已经开始明显上涨后,宏观调控才刚刚开始,而且往往调控力度是逐渐加码的,使得在调控初期对经济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资金成本的上升也不很显著,反而可能刺激市场进一步的乐观预期。

为什么后期又会是“敌人”呢?关键原因是随着紧缩效应的显现,需求的下降趋势逐步形成,企业盈利能力开始恶化;同时紧缩政策导致资金成本高企,降低了市场的估值水平,从而形成“盈利”和“估值”的“双杀”。

 

就中国股市的历史而言,回顾过去十年的经济金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2004年那一轮通胀中,CPI20037月开始爬升,20048月见顶;上证综指从200310月开始上涨,截至20043月上涨了约30%;随后则出现了幅度更大的下跌。同样,在2007-2008年的通胀周期中,通胀从20071月的2.2%上升到20082月的8.7%,上证综指在此期间延续了上涨趋势,直到200710月才见顶;随后也出现了更惊人的下跌。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通胀压力的出现,市场“先涨后跌、小涨大跌”的特征仍然很清晰。

 

同样的道理,容易知道通胀在最高点开始转折向下的时候,市场一般都处在最困难的时期,这种局面在通胀下降后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原因是这时需求下降和盈利恶化的过程仍然在继续,而资金面的紧张则处于最严重的时候,“盈利”和“估值”的“双杀”尚未逆转。

随后一段时间,随着通胀下降趋势的确认,资金成本下降,政策预期逐步改善,经济也逐步稳定下来,市场开始恢复性上涨。2004年通胀见顶后,市场如此表现;2008年通胀见顶时,市场如此表现;就目前本轮通胀见顶的左侧部分而言,市场(以及经济)的表现与历史经验也是大体类似的。

 

这样的看法也许过分简化了影响市场的其他复杂因素,例如金融海啸、结构转型、股权改革等,但如果集中于通胀和市场的关系看问题,情况可能大体如此。

 

就目前的情况看,通胀应该已经在7月份已经见顶,资金成本高企目前仍然是不争的事实,经济下降和盈利恶化继续成为普遍的担心,这与历史上通胀见顶时市场的运行逻辑并无二致。

那么在通胀下降的右侧,市场是否会再次重复历史的旋律呢?如果美欧经济和国际市场不出大乱子,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也许是值得期待的。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299篇文章 53秒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