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5月31日,在成都召开的安信证券2018年中期策略会议上,我们发表了《去杠杆之殇》主旨演讲。随后,相关内容以各种形式在网络媒体流传,有些读者十分赞同文中的看法,有些读者十分不赞同文中的看法。
近日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批判了我们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和各方面意见十分不同,我们将在近日撰文回应各项批评意见,并先将这篇文章转发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主动去杠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货币中性与严格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6-02 07:00
 
近日,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安信证券中期报告会上发表题为《去杠杆之殇》的演讲。他提出,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应该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市场自发去杠杆。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受到去杠杆政策的影响,债券市场信用违约现象频现,股市中金融、地产以及周期性行业等也因去杠杆政策受到一定的冲击,成为导致股市指数震荡下行的因素之一。因此,资本市场从业者很容易将自身的利益损失归因于“宏观政策”的变动。
 
长期以来,一些资本市场从业者经常表达有关货币政策的观点,他们的业务很容易受到货币政策调整直接且迅速的影响。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流动性支撑,不太注重基本面,而是关注增量资金的涌入,人们常常将之称为割韭菜的过程。比如,当前股市低迷,一些证券人士与证券媒体都纷纷呼吁降准,这样的现象在过去曾不断出现。
 
事实上,货币政策必须为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健康运行负责,资本市场的波动虽然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与稳定,但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脱钩比较明显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高。但是,资本市场庞大的从业者,尤其是成千上万的分析员、经济学家们掌握着巨大的舆论资源,在每一次宏观经济拐点的政策变动期,都会反对紧缩,避免对资本市场构成压力和冲击。
 
高善文博士的观点目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认为去杠杆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因为去杠杆会造成一种紧缩性效应。这种紧缩效应会让GDP越来越少,在去“分子”的同时,“分母”越来越少,容易造成杠杆越去越多,为了克服这个现象,就需要一个低利率的环境去对冲。他以美国以量化宽松政策成功应对次贷危机以及大萧条的教训为例,强化自己“去杠杆需要宽松货币环境”的观点。
 
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不管是次贷危机,还是大萧条,都出现了资产价值的崩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沫破裂。因此,在明斯基时刻爆发之后,为了避免市场过度恐慌而导致无序和过度的被动去杠杆,货币当局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使得去杠杆的过程可控。但中国当前的去杠杆是主动行为,是为避免发生明斯基时刻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事实上,为了防止去杠杆政策对市场构成威胁并产生风险,政府部门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一项任务。
 
为了实现主动的可控的去杠杆,必然首先要控制好货币供应的闸门,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相对于过去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自由化环境,可能体现出“紧缩”的效应,而事实上,这只是回归正常而已。
 
长期以来,中国整体杠杆率持续走高而难以抑制的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屡被噪音干扰。就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在风险酝酿期,行业和地方追求增长的积极性很高,客观上希望放松“银根”,滋生资产泡沫。当风险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金融机构和市场承受力接近临界点,各方又呼吁增加货币供应以救助。
 
我们认为,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严肃工程,控制杠杆率继续上涨并用三年的攻坚战使之下降到合理的水平,是战略性要求与任务,这不再是过去“加水加面”的调控,也不可能被某些利益群体的舆论绑架,应该坚定地执行下去。
 
我们认为,中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适当的,并未采取总量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强制去杠杆,而主要是结构性政策。当前的杠杆主要集中在国企与地方政府,需要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由于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市场过于混乱与投机,对市场加强监管会造成短暂的收益率波动,从而可能影响到实体经济融资。但是,不能因为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就放弃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治理。
 
我们认为,金融风险主要由监管不足导致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意识与规则意识,产生了投机泛滥造成的。现在是金融市场向法治化过渡的关键时期,规则的变化会带来市场波动与金融机构不适感,金融机构应该首先从自身找问题,适应以法治与信用为核心的新市场文化。市场化不等于自由化,自由是基于法治与规则的自由,而不是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之上的自由。
 
话题:



0

推荐

高善文

高善文

301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